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编委会主任:舒德干

执行主编:亢小玉

CN:61-1072/N

ISSN:1000-274X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电话:029-88302822

邮箱:xdxbzr@nwu.edu.cn

官网:xdxbzk.nwu.edu.cn

 

更多
  • 当期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辑
更多
Volume 55 期 4,2025 2025年55卷第4期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宋进喜, 张超松, 程丹东, 张宇晨, 张昊瀛, 唐斌, 周胜胜, 陈军航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4-001
    摘要:河流潜流水交换过程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河流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聚焦于渭河流域,探讨潜流交换强度和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10月至11月在渭河、泾河和北洛河的12个采样点,采用垂直管水头下降法测定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同时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粒径分布及大型无脊椎动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12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277个,隶属3门、4纲、8目、15科、18属、20种,其中节肢类动物最多,软体动物次之。间摇蚊属的平均密度最高,而梨形环棱螺的生物量最高。基于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轻-中度污染水平;而依据科级生物指数(F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清洁水平。②研究区的综合污染状况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其中As污染相对严重,重金属(Zn和Pb)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度呈正相关;③垂向渗透系数(Kv)在0.23~3.50(m/d),不同河流差异明显,潜流交换以下降流为主,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对大型无脊椎群落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潜流水交换;大型无脊椎动物;重金属;渭河流域   
    159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059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03

    张子龙, 张意萍, 吕诗雨, 孙颖琦, 晏欣嫄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4-002
    摘要: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区域间协同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构建了地级市尺度水资源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12、2015和2017年黄河流域水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和城市间虚拟水转移特征,并采用对数迪氏指数(LMDI)模型探究水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足迹在时间上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下游高,上游低”的区域格局;虚拟水转移主要集中在省域内部,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梯度导向特征;经济增长和技术因素等是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驱动机制差异,将78个城市划分为5类水足迹驱动模式,为分区施策、精准提升流域城市节水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足迹;黄河流域;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LMDI模型   
    135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0593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03

    赵新正, 王喆, 史海金, 李培庆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4-003
    摘要: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②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③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关键词: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地理探测器   
    131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0593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03

    刘晓琼, 张雪静, 杨华, 焦璇, 陈佩瑶, 胡颖超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4-004
    摘要: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②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③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④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⑤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耦合协调度;地理探测器;耦合协调机制;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   
    137
    |
    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059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03
查看更多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