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编委会主任:张国伟

执行主编:亢小玉

CN:61-1072/N

ISSN:1000-274X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电话:029-88302822

邮箱:xdxbzr@nwu.edu.cn

官网:xdxbzk.nwu.edu.cn

 

更多
  • 当期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辑
更多
Volume 55 期 2,2025 2025年55卷第2期
  • 显生宙地球生命演化

    万永平, 宋明, 折印楠, 蒲仁海, 周文娟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2-00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储层主要为障壁、潮道和浅滩微相砂岩。研究区大部分钻井砂岩产气,但部分本溪组砂岩因致密化变为干层。查清砂岩致密成因与分布,有效规避干层成为开发井位部署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将砂岩岩心、沉积微相、显微特征与测井响应等相结合,研究砂岩致密成干层的成因和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干层砂岩存在3种类型:凝灰质基底式胶结砂岩、碳酸盐岩基底式胶结砂岩和紧密压实型砂岩。第一种干层砂岩沿古火山口集中局限在靖边南古潮道附近;第二种干层砂岩分布在上覆太原组灰岩相对增厚区;第三种干层砂岩分布于孤立的小型浅滩砂岩中,可能与成藏期酸性流体和油气没有进入储层形成溶蚀孔有关。该研究对有效储层形成机理及“甜点”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溪组;干层成因分类;显微特征;测井特征;跨尺度识别   
    8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509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赵琪, 陈延龙, 代韬, 薛春玲, 李花蕊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2-002
    摘要:镜眼虫目三叶虫是奥陶纪—泥盆纪的代表性三叶虫类群,其在显生宙早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历经古生代多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目前,对于其分类单元多样性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其形态多样性演化及与地质事件的协同关系尚不明确。该研究聚焦于奥陶纪—纪泥盆纪镜眼虫目三叶虫的形态演化及其对地质事件的响应,通过几何形态测量学对351个属的头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形态空间量化了奥陶纪至泥盆纪镜眼虫目的头部形态变化。研究发现,镜眼虫目三叶虫头部的形态分异度高峰出现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和中泥盆世艾菲尔期;主要的衰退出现了3次,分别是晚奥陶世凯迪期、志留纪末期和晚泥盆世法门期,均与各类缺氧海退等重大环境变化事件耦合,说明镜眼虫目的头部形态演化与海平面和水体氧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形态分异度的变化。除此之外,中泥盆世艾菲尔期,镜眼虫目新增属种数量下降,但同时期头部形态分异度(SOV和SOR)却上升,即形态多样性峰值出现在物种多样性峰值之后,这是由于与镜眼虫目具有相同生态位的其他生物类群在此时期大发展,抑制了镜眼虫目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增加,却加剧了同生态位物种间的竞争,促使镜眼虫目新生属种发生头部形态的创新。  
    关键词:镜眼虫目;古生代;协同演化;形态多样性;灭绝;环境扰动   
    6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5099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林立航, 朱韧之, 赖绍聪, 刘鹏, 刘敏, 秦江锋, 杨航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2-003
    摘要:为了探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编译、总结华南板块西南缘晚白垩世个旧碱性杂岩体已报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n=76)、全岩Sr-Nd-Pb同位素(n=54)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n=113),对个旧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进行重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个旧碱性杂岩体分为3组岩石组合:第一组为钾玄质霞石正长岩,具有高全碱质量分数(12.76%~17.57%)和总稀土元素含量(134×10-6~1764×10-6)、低Ba/La比值,以及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指示了其源区为经历过俯冲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二组为钾玄质二长辉长岩-二长岩组合,二者具有极高的Ba(1 619×10-6~4 640×10-6)和Sr(970×10-6~1 690×10-6)含量、低的Th/Yb比值,具有与霞石正长岩相似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三组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其具有高的Th(30.7×10-6~68.3×10-6)和U(4.11×10-6~23.2×10-6)含量、与下地壳一致的Nb/U比值及相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不同深度的下地壳。二长花岗岩发育有暗色包体及相关幔源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源区经历过幔源岩浆注入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华南板块岩石圈晚白垩时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的影响下发生了东西向的伸展,进而诱发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再造;同时,大量幔源物质注入下地壳促进了大陆地壳生长。  
    关键词:个旧碱性杂岩体;晚白垩世;富集地幔;大陆岩石圈伸展;大陆地壳生长   
    72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5099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唐铁柱, 付饶, 范立勇, 张东东, 陈延龙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2-004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是近年来天然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层位,资源潜力巨大,但奥陶系岩石地层单位复杂,对比分歧较大,亟待开展精细的生物地层对比。该研究综合前人的牙形石和笔石生物地层研究,建立盆地内奥陶系横向对比关系,基于生物地层认为,三道坎组、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以及马家沟组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而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以及平凉组属于上奥陶统;盆地下奥陶统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欠缺,西缘下奥陶统可识别出特马豆克期R. manitouensis和G. quadraplicatus牙形石带,在东缘发现P. obesus牙形石带可以与西南缘亮甲山组顶部对比;盆地中上奥陶统的生物地层研究相对较全面,三道坎组顶部产出Histiodella cf. holodentata牙形石带可与南缘麻川组以及东缘马家沟组的D. costodus牙形石带对比;克里摩里组至公乌素组识别出D. tablepointensis至B. compressa牙形石带,以及P. elegans至N. gracilis笔石带,可与西南缘水泉岭中上部到平凉组中部、中—东缘马家沟组中上部至峰峰组顶部对比,为达瑞威尔期至桑比期;西缘拉什仲至蛇山组产C. bicornis笔石带,可与西南缘平凉组中部、东南缘泾河组顶部至赵老峪组底部对比,属于桑比期中晚期;盆地西南缘的桃曲坡组产出凯迪期Y. neimengguensis和Y. yaoxianensis,可与东南缘背锅山组对比。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牙形石;笔石;生物地层对比   
    6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509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查看更多
更多
0